他统一了北中国,却死得太窝囊(2)

时间:2020-11-16 12:00       来源: 五星体育

大约10年后,386年,前秦早已崩溃,中原重回乱战局面,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趁乱复国,重建了代国。后来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主动拥抱先进的农耕文明。

拓跋珪的死跟其祖父什翼犍如出一辙,都是被自己的儿子弑杀。

拓跋珪的嫡长子拓跋嗣在父亲遇弑后,带兵入宫,诛杀了弑父的弟弟拓跋绍。拓跋嗣由此成为北魏的第二任皇帝,这个死后得到“太宗”庙号的皇帝,在历史上存在感不强,但并非无名之辈。他曾北逐柔然,也曾南征刘宋,夺取数州,大胜而归。至少为儿子拓跋焘统一北中国的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423年,32岁的拓跋嗣病逝,继位者是16岁的长子拓跋焘。

拓跋嗣死前一年,已经安排六名辅政大臣辅佐拓跋焘临朝听政。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太子顺利进行权力交接,确保这个游牧民族像汉族一样实现权力的“父死子继”。但拓跋嗣与拓跋焘这对父子的幸运在于,在拓跋焘代理监国、担任实习皇帝的第二年,拓跋嗣病死了,父子之间的权力、派系、矛盾还未出现就自然收场了。而后面拓跋焘在选择和培训自己的接班人时,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公元408年,拓跋焘出生时,拓跋珪见这个孙子相貌奇特,很开心地预测说:“成吾业者,必此子也。”

历史读多了,我们更要对雄主们的眼光保持充分的信任——他们的预言,基本不会错。或者说,我们要对史官的“伏笔”有所察觉——但凡一个人出生时有异象,或者有神预言,那么他一定是做出了不凡的功业,史官才会反过来去渲染他的出身。

拓跋焘显然就是这样一个被划了重点的人物。

▲前秦灭亡后的北方政权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02. 北中国的统一

当16岁的北魏皇帝拓跋焘站在了历史的前台,时代已经为他指明了方向:要么奋斗,要么灭亡。

当时,北魏面对的局面是,东边与汉人冯氏建立的北燕接壤,西边有卢水胡沮渠氏的北凉和匈奴人赫连氏的大夏等政权,北边是日益强大的柔然汗国,南边黄河以南则是南朝的刘宋政权。

如果处理不好,北魏就是四面受敌的状态。

柔然在历史上被称为“蠕蠕”,是鲜卑族的一支,北朝北境之外的游牧强国。

拓跋焘的父亲拓跋嗣在位时,筑起长城,设置六镇,对柔然采取守势。拓跋嗣去世时,柔然想趁北魏新君立足未稳,发起一轮扫荡。由柔然首领统率六万骑兵,杀入北魏旧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拓跋焘年轻气盛,并不畏惧,反而率兵亲征,打得柔然连连撤退。

随后,拓跋焘跟柔然杠上了。

尽管朝中许多大臣反对,但拓跋焘不为所动,认定柔然是第一敌人,“若不先灭蠕蠕,便是坐待寇至,腹背受敌,非上策也”。

« 上一篇:北马其顿:为加入欧盟国名都改了,为何又遭保
» 下一篇:没有了

足球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