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如何经营海参崴的?(4)

时间:2020-11-16 20:00       来源: 五星体育

谁的生活也离不开中国人

虽然相比于俄国核心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气候条件已经算得温和,但这毕竟是世界上最北的大城市之一,每年有半年都属于寒冷期。在这样的城市生存,淡水、煤炭、保暖的衣物是最基本的必要物资,而这些无一例外也全都是由中国人提供的。

大到铁路大桥,小到生活必需品

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意都成了符市正常运行下去的基础▼

虽然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一座被海洋包围的相对温润的城市,但只要摊开地图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周围并没有什么大江大河。最近的大河是发源于中国境内的绥芬河(后来在苏联时期,俄国段改称拉兹多利纳亚河),河口距离符市老城区的直线距离也有30公里,取水很不方便。

取水不方便,堵门挺方便▼

最早到达城市的海军主要使用的是泉水和城区小河里的水。然而为了建设城市,周边的森林破坏严重,这更进一步带来了水土流失,这些泉眼和河水很快就不再出水了。符市的人口越来越多,水源地却越来越在往城北的郊区转移,普通市民想喝上一口干净的水都很难。

人越来越多,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时候就轮到中国工人撸起袖子出场了。他们活跃于城北的水源地和市中心的水站之间,用最原始的挑担的方式,夏天送80桶,冬天送50桶。一直到了30年代,苏联控制下的远东边疆区兴修了一系列水利设施,这些送水工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副扁担供起了生命之源

既是顾客的,也是挑夫的▼

煤炭同样如此,这可以从后来苏联《红旗报》的一份官方声明中看出端倪。

苏维埃政权对商品价格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规定了各种商品的最高价格,其中也包括煤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红旗报》展示了全市50个煤炭零售商的名单,要求市民举报售价高于规定价格的商人。而这五十个人,竟然全部都是中国人。

还有毡鞋,这是在寒冷的俄国必不可少的冬日装备。制作毡鞋的工序很复杂,首先要把牛毛和羊毛洗净弹松,然后用木棍把混合的绒毛擀成紧实的毡子,最后粘贴在鞋底上。整个工作既需要耐心和体里,工作环境也因为尘土飞扬而肮脏不堪,几乎只有中国工人能够忍受这项工作。

而在夏天毛毡生意不好的时候,这些毛毡匠就变成了冰淇淋小贩,推着小车上街卖冰淇淋,赚一笔换季外快。

冬天卖冰糖葫芦,夏天卖冰淇淋▼

类似这样的生意经在当年的符市极为多见,中国人已经在俄国人的眼皮底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小买卖帝国。尽管他们没有资格在当地购买土地和房屋,但中国人擅长用租赁手段狡兔三窟般的布置自己的产业,并且迅速击垮周边的其他国家商铺。

« 上一篇:什么是“明朝黑人部队”?
» 下一篇:没有了

足球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