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ID:qingxintimes,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记者 | 朱滢
责编 | 黄官才华
排版 | 谢瑾凌
2020年11月15日,故宫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落下帷幕。
出于防疫考虑,对于本次大展故宫博物院采取了入院人数减量、观展人群限流等举措。但尽管如此,提前一周售空的门票与人头攒动的展厅实况仍直观显示着故宫的强大号召力。
“丹宸永固”四字极尽浓缩。丹,即红色。五行学说中,红色届火,“火能生土”,土系万物之本,因此丹色是中国古代体现皇权至上、乾坤稳固的正色。宸,本义为深邃的房屋,又指北极星(北辰)所在之处。《论语》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宸”即可引申为帝王所居。丹宸永固,蕴含良愿,这是展览命名的精巧思量。
紫禁城,自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1420年建成,迄今六百年历史。宏大选题受制于有限时空:如何能用一场展览,讲述故宫与王朝风云变幻的六百年?
紫禁之晨
图源“微故宫”公众号
时间轴线,回望六百年
“丹宸永固”策展团队给出的答案是:“分为三大单元,锁定了18个关键年份。在对紫禁城600年历史的回望中,理解贯穿紫禁城‘时’‘ 空’的历史文化。”(出自“丹宸永固”展览序言)
其中,“宫城一体”、“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大单元是主题架构,“18个关键年份”是展览内容,“宫殿技术”是叙述角度。
“宫城一体”作为展览的第一单元,选取1405年“朱棣营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与1535年“钦安殿奉道”三起大事件,以宫城图画(明代珍贵的绘画典藏:《徐显卿宦迹图册》、《朱瞻基行乐图卷》)、古建筑构件为实物展品,配以现代技术复原的平面示意图,再现紫禁城建筑样貌与营建历程。展览在对皇宫建造伊始与延续修缮的历史回溯中,阐释明代皇家建筑折射出的等级制度、信仰理念、皇权文化。
“宫城一体”展厅中的展品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丹宸永固”线上展览
走出西雁翅楼,沿长廊进入午门主楼是展览的第二单元“有容乃大”。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虽清室仍沿用明代宫殿,但易主换代背景下的满汉文化差异一时难以消除,为满足清室理政、寝居、祭祀等需求,紫禁城内多座宫殿经历了重修或改建。
1655年,清廷仿沈阳清宁宫重修坤宁宫作为祭祀与大婚场所。40年后,遭雷击焚毁的太和殿进入重修阶段,再至1723年养心殿成为“政寝合一”的实际政治心脏。15年后,乾西五所改建,格局由此被打破。1776年,宁寿宫建成,退位后的乾隆帝在此赏玩珍宝,游园观戏,尽情展现着他作为天子的潜藏文人精神。而后的1859年连通长春宫与1902年重建武英殿事件或是出于理政需要,或是受火灾侵袭影响,天命人为。1909年,位于延禧宫内的灵沼轩始建,虽未完工,但这座风靡一时的建筑因西洋元素的注入而拥有了一种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