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是出了名的“闷声发大财”,网上有人调侃,如果你去了泉州晋江、石狮等地,也许迎面而来其貌不扬的人,很可能就是一个身价上亿的老板。
福建前十大富豪中,泉州籍就占了半壁江山,是真正藏富于民的地方。
△泉州都市化超乎我们想象/图虫创意
泉州人的经商头脑,似乎历来就有这样的传统。要知道1000多年前唐宋元时期,泉州可是被誉为“光明之城”的刺桐城,更是“东方第一大港”,与古埃及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的国际贸易港口。
一千多年前,古代东方想象的代名词不是“China”,而是“Zayton(刺桐)”。1292年,马可·波罗一路从福州出发,沿岸见到一个香料堆积如山,帆船遮天蔽日的刺桐港。
△15世纪欧洲插画家《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想象的Zayton/wiki
意大利人雅各·德安科纳远涉重洋来到泉州,还将自己的游记手稿写成了《光明之城》,书中描绘的泉州更像是一副“清明上河图”画像——这里的不夜城被无数的油灯与火把照得亮如白昼。
阿拉伯、印度、锡兰、爪哇、意大利的商船飘荡在晋江江面,琳琅满目的商品诸如油膏、酒、丝绸、珠宝、香料随处可见。
△依稀能在泉州港口看到往日繁景/图虫创意
所谓的“市舶司岁入百万缗,刺桐城可闻万国音”“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繁盛景象描写,在雅各眼中的泉州据说超过20万人口,相较于当时的威尼斯人口10万人、佛罗伦萨的4.5~6.5万人,当时的“刺桐城”在人口规模上就无愧于世界级大都市。
直到元明之交,尤其是市舶司迁移福州之后,明政府“罢市舶,厉行海禁”,严格的海禁政策使得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泉州港口的兴衰过往背后都是泉州人的历史/图虫创意
然而泉州人哪是海禁能禁得住的,民间私商却乘机崛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反禁海斗争,泉州沿海商人冒禁出海者形成了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作家许谋清在《海上泉州》里所说:“海禁禁住了泉州港, 却禁不住泉州人。”
所谓的“海盗文化”,换句话说也从根上种下了泉州人骨子里的“向海而生”的叛逆和拼搏劲儿。
△泉州人骨子里有海洋性格/图虫创意
曾经的“光明之城”黯淡过,但依然不改海洋本色。从改革开放至今,泉州人又一次抛下束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姿态向海上延伸。
很多人会拿漳州和泉州这两个地方作对比,这两个地方发展的不同,从根上就双生开花,漳州人自古生在鱼米之乡,形成安土重迁的乡土性格。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决定了泉州这些相对边缘的地区地少贫瘠,海岸线曲折,多岛屿港湾,只能利用优良的港口,向海洋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