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除夕,很多地方的倒计时活动取消了,但广场上的人群还是毫不犹豫地挤在一起,盯着手机的倒计时,比往年喊得更狠。曾经憧憬“× × ×,对我好一点”的人,今年唯一的愿望就是“2020,快走”。
过去的2020年是神奇的一年,意外的事情时有发生。当你以为自己会平躺在床上一周然后迎接新年,结果是两个月;在家里,你反复怀疑自己的厨艺,但还是很自信,开始练热气腾腾的冷面;当你以为经历过生死的工人会更珍惜生命的时候,你发现人们已经习惯了为高薪而付出996——虽然频繁的猝死案例反复要求工人死后要钱。
这大概是过去一年的缩影。
所以在2021年初,我们要从最基本的个体情绪出发,看看普通人在过去12个月的生活中,发生的显著的、向上的、积极的变化。
新偶像
2019年,国际环境变得不稳定,中国卷入贸易摩擦,针对中国的新闻不断在电视上传播。所以,2020年初的春节,就像一个火盆。整体和个体都希望早点穿越,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的安排,尤其是生活和经济方面。
整个1月和2月,百度在第一梯队搜索热点,如“新型冠状病毒”、“武汉封城”等疫情相关词汇。大家都想知道病毒是怎么来的,武汉为什么要关,关了多久。
以后没有经历过这种疫情的年轻人,可能就不能互相同情了。2020年初,中国人渴望了解“医用外科口罩”和“KN95口罩”的感受。
3月,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成为焦点。一方面,我国疫情迎来转折点,大家开始寻找“复工复产”;另一方面,美国疫情雪崩式崩溃,“美股熔断”的热度上升到第一梯队。太平洋两端截然不同的局势成为三月份的主要话题。
疫情期间的挫败感不仅来自病毒,也来自偶像的离去。影响了一代人的传奇“科比”和“迭戈·马拉多纳”,电视台的老面孔“赵忠祥”,也让失意的普通人更加沮丧。
这些无力感的交织,让普通人迫切需要新的精神支撑,引导自己在困境中前行。1月初,此人是“钟南山”,其次是“张文泓”、“李兰娟”。
这些名字的知名度开始上升,他们对疫情的判断和反应成为普通人的行动标准。平日里拿“砖家”开玩笑的普通人,开始重新审视“意见领袖”能起到的作用,并将其视为社会希望的象征。
疫情下的普通人找到了新的“偶像”,变得愿意相信偶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