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交通的便利,出国旅游的客流增加,也带动了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官方网站的数据,从1994年到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呈增长趋势。
在1995年实行的“双休制”下,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同时,周末的闲暇时间也缓解了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但你一定不知道,这种改变人们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发展的“天五”+“双休制”,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过去。
国家的“五日”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稳步进行的。
像这样的员工应该受到表扬
推广“第五天”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
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战争和饥荒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迫切需要下大力气建设国家。
因此,由于建国初期时代的特殊性,新中国首先面临工时制度的设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公私企业目前普遍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工作制,特殊情况必须考虑。”
如果追根溯源,《共同纲领》中提到的“八小时至十小时工作制”,应该是新中国最早的工作制。
在当时的新中国,主要问题是先实现“无饥荒、无失业”;然后逐步改善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条件。
1951年,天津的一家工厂公布了生产结果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1957年,辽宁抚顺的煤矿工人用太阳能灯照射来补钙
从那以后,星期天被确定为休息日,一周工作六天,一天工作八小时。这样,在没有“第五天”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像“996”。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工作时间长的本质原因是中层领导的管理能力。
工厂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导致部分员工钻空上班打鱼。
海尔掌门人张瑞敏,1984年调到青岛日化电器厂当厂长。他曾经讲过当年工厂的各种乱象:员工积极性差,迟到早退,在现场大小便...
工厂混乱导致生产质量问题频发,张瑞敏对劣质商品举起了大锤
据有关部门调查,按工作时间计算,每人每年应工作2448小时,而岗位实际工作时间只有1800小时左右。
其实一个人一年只工作225天,在家待140天。
在当时的“工时制”下,由于缺乏高效的工厂管理,很多工人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报,织毛衣,溜出去买菜,接孩子,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街上买鱼
80年代接送孩子
在20世纪80年代的托儿所,父母大多是单位或工厂的雇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