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足之死”就像一艘巨大、老旧、破损的航空母舰,在汹涌澎湃的职业足球浪潮中轰然沉没。在这艘“航空母舰”上呆了16年的徐良,从10岁到26岁,经历了辽足的兴衰,也见证了辽足背后的黑暗和无奈。
出生于1981年的徐良是最后一个赶上辽足“公众餐”的球员。
1991年,辽宁队开始选拔79岁、80岁、81岁和82岁年龄组的运动员组成大的青年队。当时,仅沈阳一地就有300多名同龄人群可供选择,他们基本上都是5岁开始踢足球并有一定基础的孩子。那一年,经过层层筛选,55名儿童最终入选新组建的辽宁青年队,10岁的徐良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进入团队后,我们不仅与55人竞争,每年还与数百人竞争。当时,筛选机制非常严格。每年都有更好的球员进来,然后有人离开。你没有选择今年来,也许明年。我选择了今年。如果我不努力,明年我可能会被淘汰。这形成了一个残酷而健康的竞争机制。”
刚刚被提拔到辽足一线队的徐良,是不久前的事了
后门?没门。
在这种竞争机制下,14岁的许通过考试正式加入辽宁队,成为辽宁队的一员。没有必要担心第二年会被球队淘汰。“我的一些第一个队友来回走动,其他人来回走动,然后再也没有回来。四年后,当我正式加入这个团队时,已经所剩无几,所以他们都是全省的精英。”徐良说。
经过四年的反复筛选,如果你真的想进入辽宁队,你必须进行最后的能力评估。与筛选机制的相对标准相比,入学考试对每个成员的能力有更严格的绝对标准。当时,入学考试包括40分的技术能力测试,20分的体能测试和40分的文化课程测试。
对徐良来说,这些测试并不难。“我过去学习成绩很好,基本上我不会从班上的前三名中掉队。我也没有问题结合球的技术能力。唯一的弱点是我的身体素质。我从小就一直在思考。我速度不快,体能也不太好。然而,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因为我在文化课和技术能力上都得了满分。例如,其中一个是12位跳球。如果我跳过一盘,我将得1分,如果我跳过10盘,我将停止。当时,辽宁队的教练都很诚实,不允许任何人走后门。他们都依靠自己真正的技能。当时王导(王红丽)在会上告诉我们,如果有人的父母私下来看我,我会认为你的孩子能力不好,没有必要跟我一起去做这些事情。”
正式加入辽宁青年队的徐良,从那以后就一直期待着加入一线队,因为辽宁队是在草坪上训练的。“在我们那个时代,在草坪上跑两次并不令人兴奋,在那个时候,我们每天都在为那片草坪努力工作。那时,如果你进入辽宁队,那就相当于进入了国家队。每次国家队训练时,辽宁队至少有七八名队员被选中,而队里训练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