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三个料理人”,ID:sanjiangfood。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毫无疑问,羊肉是属于秋冬的食材。
每年一到这时节,涮、烤、炖、爆……羊羊们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烤全羊、手扒肉、葱爆羊肉……很多时候,羊肉总是“硬菜”担当。
相比之下,羊汤在一众羊肉菜肴里,没有那么“硬核”。
不过,易被忽视的,往往却是好东西。
中国人更是擅长将边角料做成无可替代的美味。
羊汤就是这样,成了冬天里一种标志性的饮食。
01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对羊下手的?
中国人吃羊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先秦时期,在讲究礼制的时代,羊的地位仅次于牛,《礼记·王制》中记载: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牛、羊、豕(猪),这也表明了当时动物们的等级。
屈原在《楚辞》中也提到了“炮羔羊”、“羊羹(汤)”等美味。
到汉唐时期,羊肉成为宴请、待客时的大菜。
唐代烧尾宴上,羊肉美食就有着重要排面。
羊肉最高光的时代,毫无疑问是宋代。
宋代皇室以羊为贵,宋真宗时,御厨每天要杀350只羊,宋仁宗时也有280只。
皇家爱吃羊肉,也带动羊肉成为士大夫甚至民间的饮食潮流。
美食大V、官运坎坷的苏东坡,多次被贬的日子里吃不到好羊肉。
除了炖猪肉,他也发现了羊蝎子、羊汤的美味。
到了明清时期,羊肉的地位渐渐不如猪肉了。
无论在《明宫史》里,还是在《随园食单》里,猪肉都占据了主要篇幅。
羊肉只是诸多肉食中的一部分了。
到了清末民国,羊肉的地域性变得越来越明显。
这羊肉和羊汤,成为当时北京标志性饮食之一。
唐鲁孙在《中国吃》里,就专辟一章回忆“故都的羊肉床子”:
“凡是到羊肉床子买烧羊肉的顾客,多半自己都会带一口小锅去,为的是要点肉汤带回去,仿佛买烧羊肉不要点汤,就显着您是砂锅安把——怯勺啦。烧羊肉汤放点鲜花椒蕊,拿来拌面吃,香泛椒浆,缥清味爽,是夏令食谱中清隽妙品。”
肉自然是好,但这烧肉的汤也是绝妙。
到了今天,羊汤早已自立门户,成为羊肉美食界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塞北到西南,从帕米尔高原到长江口,羊汤在中国的存在感一点也不弱。
地域广阔,南北都有,羊汤的做法也有多样。
在讲究喝羊汤的省份,口味的竞争甚至可以细分到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