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有多冷?连共享单车都要冬眠(3)

时间:2020-11-09 09:00       来源: 五星体育

▴热炕头上烘玉米,紧挨炕头二人转。图源网络

据清光绪旧志中记载,彼时的哈尔滨仅仅是“松花江畔三五渔人,舟子萃居一处,不过为萧瑟寒村而已”。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建带来了大批外国侨民,来自山东、河北、湖北等各省劳工也奔赴至此,这座“小城”才摇身一变,成为中国东北部最繁荣的大都市,城市建设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然而,哈尔滨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集中供热始于1958年,直至2018年,全市供暖覆盖率达到95%,从这时起,哈尔滨冬季的室内温暖程度才渐渐优于湿冷南方省份。

除了将人保护在室内的建筑工程以外,交通也是刚需。在旧时哈尔滨,雪爬犁便是如今的“单车”代替品。《黑龙江志稿》载:“制如冰床,而不拖铁条,屈木为辕,似露车座低,傍轮前有轭而高,驾以牛或马,走冰上如飞。亦可施帷幕衾绸以御寒。”

但因其局限性,如今的爬犁已经不再作为广泛的出行工具使用,而是作为旅游资源向游客展示。

▴狗拉爬犁

随着科技向前推进,人们开始从源头改造交通系统的抗寒性能。2012年,首批耐高寒地铁列车在哈尔滨启运;2017年,哈站北广场附近开始试验抗结冰路段。

当然,人类作为单一个体,最有效而直接的御寒方式便是吃饱穿暖。这一点,从哈尔滨餐厅的菜品分量,以及卖冬衣的批发商城也有所体现。两个字形容,便是“豪横”,似乎谁也不差钱。

不过,东北菜固然美味又大碗,酸菜氽白肉汤浓肉烂,红肠香而不腻,锅包肉外酥里嫩,但对于需要通过劳动换取生存资本的社会而言,人人都裹着衣服在家冬眠是不可能的,食物供给也无从获取。

▴锅包肉,一人食点一盘菜也吃不完

只有当供暖和御寒发展成为社会性行为,而非个体求生本能时,城市才能正常运转。

所谓抱团取暖,正是此意。于是,集体供暖系统取代了散户烧煤,路面除冰防寒技术取代了雪爬犁这类原始冰面交通工具,城市管理者们致力于让每一个哈尔滨人都能不受严寒的侵扰,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

03 与寒冷作伴

一面是酷寒的獠牙,一面是浪漫的呢语,严冬总是以截然不同的面目降临人间。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中,哈尔滨人早已学会了与寒冷为伴。

中央大街边沿,冰灯透出清冷而璀璨的光亮。

圣索菲亚教堂上空,飞雪漫天落在洋葱状穹顶。

霁虹桥下,绿皮火车从灰白色的雪地轨道呼啸而过。


但凡目睹过这座城市的美丽,谁又会发自内心地憎恨冬日?更何况,哈市人民的冬天,可要比枯燥的天气精彩得多。

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搓澡文化,自然是哈尔滨人的心头好。一冲、二泡、三蒸、四搓,一套流程下来,风霜尘土皆洗尽,整个身子都清爽酥软了。

« 上一篇:养只猫(狗)吧,靠它恰饭
» 下一篇:没有了

足球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