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滨海废黄河口
﹀
图源.shutterstock
清末至1921年,江苏沿海兴起“废灶兴垦”运动,即废弃煮盐的灶,开始发展大规模的沿海农业围垦。“废灶兴垦”对江苏沿海地区,特别是辐射沙洲地区的海岸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兴垦前,江苏省东部的海堤残缺不全,卤水经常倒灌,加之淮河经此入海,遇有大水之年。兴垦后,大规模地兴修了水利,海水倒灌的侵蚀现象有所缓解。部分海岸线再一次出现了明显外扩。
清朝江苏海岸线
﹀
如今的堤防建设仍在路上
﹀
图源.shutterstock
具明清两个阶段的详细数据统计,1582年江苏北部海岸线是连云港西—滨海—大丰—吕四—南通一线。古黄河河口一带在1500-1855年的355年间,向东延伸71公里。明朝末期时,海岸线已距盐城50里,相较于弘治八年(1495年)又向东推移了10公里。而到清朝中叶,海岸线又较明末东移25公里以上。
今日的盐城,已经和沿海不再沾边
﹀
图源.shutterstock
历史记载,“康熙四十年,云台山与海州大陆渡口渐塞……至五十年,忽成陆地”。到乾隆年间,已经可以“策马上云台”。再到道光咸丰年间,淮河仍向云台山方向搬运泥沙,终于填实了今灌南、灌云东部大片海滩。
近现代
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江苏海岸线总体仍然呈向海推进趋势。虽然不同时间推进的速度不一,2007-2011年间推进的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年份,但江苏省海岸线的增长从未停止脚步。换言之,江苏省的面积仍然在持续增长。
最后,我们以崇明岛的形成和面积的增长来更加直观地看一看泥沙堆积对于海岸线推移的影响。
崇明岛大部属上海市崇明区,小部分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启隆镇和南通市海门区海永镇,它们位于崇明岛北端。
图源.shutterstock
崇明岛的形成即上述大量泥沙在江海交互作用下不断加积的结果。早在唐朝时期,长江口的沙岛还只是小沙洲——东沙和西沙,迁来岛上的居民以打渔为生。两宋时期,原本的东沙和西沙被冲走,形成了新的沙洲。到明末清初候,长沙与其它坍存部分连接渐渐形成一个大岛,并在晚清的时候形成了初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