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城(id:thecity2015)。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头五颜六色的头发,凹成各种夸张的造型,再配上满屏的火星文。
那是90后混迹QQ空间时最深的记忆,也是曾经的“一代潮流风向”。
巅峰时期,“杀马特教父”罗福兴手底下有将近20万“杀军”。
只要教父一声令下,他们就能立马去“攻陷”各大论坛、贴吧。
可当大家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褪去,随之而来的,只有对杀马特的质疑、指责和批判。
图/网络
在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中,杀马特就是走在社会边缘的“异类”。
他们就是不良少年的典型代表——低俗,反叛,没文化。
但也有人,不这么想。
纪录片导演李一凡,就不。
在他刚听说“杀马特”时,甚至还有点小兴奋。
2017年,李一凡开始拍摄杀马特。拍完后他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最初想要找寻的所谓“抵抗消费主义的景观”。
李一凡在分享拍摄《杀马特我爱你》的经历。图/一席
这些杀马特们,有太多太多话想讲。
有太多太多话,需要被大众听到。
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样的《杀马特我爱你》——杀马特自述的个人史、精神史。
虽然只有760人评价,《杀马特我爱你》在豆瓣上拿下了8.7的高分。
01 当“杀马特”的那一刻,他们很快乐
起初,很多人抱着猎奇的心态去看《杀马特我爱你》,但看到最后都沉默了。
或多或少,杀马特的某些话也打动了他们。
是时候,我们也该放下有色眼镜,去重新认识杀马特。
图/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这些曾经或依然杀马特的青年们,都有过一个共同的身份:厂弟、厂妹。
他们大多都有着留守儿童的经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他们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的在人对他们的生活几乎不闻不问。
当别的孩子还在读书,他们却为了要挣钱生活,只能早早辍学出来打工。
11岁,12岁,13岁……
图/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到了工厂里,他们和同乡会的人被安排到不同车间里工作。
因为工厂怕他们聚集在一起会生出事端。
于是,他们只能孤独地,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
图/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从天没亮,就要起来干活,一直干到晚上。
然后,孤独地下班,吃个饭,洗漱一下,又该睡觉了。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
他们仿佛和那些不停运作中的机器中融为一体,日复一日,在麻木地运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