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网易上流(heyupflow)。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 | 十二
编辑 | 未生
前不久,上流君偶然刷到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被电影中的一幕吓住了——
两个小孩屁屁痒,于是妈妈扒掉孩子的裤子,轻车熟路地从屁屁里拉扯出来两条蛔虫,徒手,注意是徒手。
上流君不禁摸了摸自己的屁股。
毕竟,驱蛔虫这事儿,在座的80后、90后想必都深有体会。就想问一句:谁小时候没拉过蛔虫?
对80后、90后来说,屁屁痒痒可不是什么好信号,这八成意味着你长蛔虫了。而下一个要担心的问题就是,蛔虫到底啥时候从哪儿钻出来?
这可都不好说。
随时随地都要提防“蛔虫恐慌”。尤其是吃了驱虫药之后,即使没有上厕所的欲望,到了一定时候,蛔虫还是会突然钻出来。
最多的当然还是屁眼里蠕动出来。
当年你的同桌上课不安分,没准是在那抠PP。
那些长了蛔虫而彻夜难眠的朋友,无非在担心自己熟睡的时候,它偷偷钻出来。
令人气愤而又无可奈何的是,它有时只探出一半身子在空中漫舞,需要你助它一臂之力,将它拽出来。
也有用替代工具拉出来的,火钳可能是很多农村孩子的选择。
蛔虫很多时候是随着粑粑排出,但还是有人有这样的担心——蛔虫还会从哪出来?
鼻子、嘴巴、耳朵……越想越可怕。虽说口出的概率不高,还是担心自己中头彩。
有的朋友不但口吐,还顺带嚼了起来(???)。
那味道那嚼劲,对不起,我先yue了。
当然也有胆大的,上完厕所之后先看粑粑里有没有蠕动的蛔虫,要是发现了,还能继续蹲着观察一会儿蛔虫的习性,只不过,这画面真是想想都可怕。
“蛔虫恐慌”为什么会成为80后、90后的集体回忆?
说起来这跟当年的学生集体驱虫有关。
其实上世纪90年代,中国是蛔虫病感染率较严重的国家之一,1990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蛔虫感染率为44.59%,据部分地区调查,城市中小学生平均感染率约40%,农村约60-80%,个别地区高达90%。
1991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制定下发《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试行)。方案指出,在“感染率高于40%的地区,每年2次在中小学校集体服药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