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让蛔虫病感染率大大降低了。
你小时候吃过这种驱虫药吗?北方是甜的糖丸,而南方很多地方则是一种锥形的驱虫药,风靡90年代的中小学,民间称之为宝塔糖。包装很简单,只有一层透明的塑料袋。
对如今长大成人的80后、90后来说,这是一种需要勇气才能回忆的甜蜜味道。
不吃吧,它确实甜甜的,很好吃;可是要是吃了,就要陷入“不知道啥时候蛔虫就会钻出来”的恐慌中。
当然了,最终,不管你多害怕,还是会在爸妈和老师的“甜蜜利诱”中吃下去。
大概第一次吃糖而哭,就是被父母监督吃驱虫糖。上流君记得当年妈妈给我买了一包宝塔糖,吩咐一次吃两颗。上厕所时也在旁边守着,盯着我的屁屁,要是看出了不对劲,立刻伸出援手。
谁说我们90后不是“被父母拉扯大”的呢,而这种“被拉扯”的感受,强烈又具体。
但其实,集体驱蛔也并不是中国独有模式。
日本从1949年起就开始了集体驱蛔,并将防治的第一目标定在小学。经过将近半世纪的战斗,到1995年日本的蛔虫感染率已由1949年的62.9%降到0.01% 。
澳洲人则生产了一种专门驱蛔虫的巧克力,比宝塔糖更具“欺骗性”,口感不但好,而且更有诱惑力。
△看了图,吃打虫药的恐惧是不是消失了呢?
80后、90后对于蛔虫的阴影,八成就是在那些等着蛔虫钻出来的日子里留下的。时至今日,不少人依旧对长相神似蛔虫的物体极度不适,甚至引发了“软体动物恐惧症”。
上流君就是个例子,从小怕蚯蚓。只是因为蚯蚓细细长长的,身材苗条,像极了蛔虫。这也难怪因蛔虫引发的软体动物恐惧症,蚯蚓在恐惧列表中位列前茅。
听海边的人说沙虫多美味多营养,可是一看这个样子,只能当场缴械投降。沙虫或许会感到很委屈,躺着也中枪。但谁让你们的样子如此相似呢,受过蛔虫惊吓的人,能不把你当它的另一半吗?
不过,在这些受害者中,没有比金针菇更想跪地大哭一场的。
△不是软体动物吗?我金针菇一名副其实的植物,咋就被列入清单了呢?
在吃方面,连低调的面条也难免蛔虫阴影之灾。细长的身材,头和脚尖点就更像了。卖细圆面的,应该考虑到这部分客源的流失。
其实吧,本来我吃着没事,给我看图我真弃面翻脸。
如
果
你
在
吃
饭
劝
你
别
看
△感觉碗里的米线也活起来了
清楚蛔虫的真面目后,承受能力差点的,是真的拒绝听到关于蛔虫的任何信息,要是见到或听到,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适。
不要给这样的朋友科普蛔虫,事态严重的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了。在他们看来,给他们科普的人比蛔虫还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