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文明诞生的时候,
洞庭湖是传统农业的发源地。
在西岸礼县蓬头山遗址发现的碳化稻米遗骸,
根据碳14测试,7000-8000年前,
比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早12000年。
这些水稻的生物学特性与现代水稻非常接近,
实践证明,洞庭湖地区是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洞庭湖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
养育了中国历代儿女。
明朝中后期,
民间一直有一句话叫“地熟了,地满了”。
洞庭湖地区取代太湖地区,
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区,
在曾经“苏湖熟,天下满”的太湖地区,
反而从粮仓变成了粮食需求之地。
湖南地方对虾养殖基地
清朝雍正年间,著名大臣鄂尔泰在奏折中说:
“湖广诸省,依东南诸省。
俗话说‘地熟人满’,
因为米多,水循环。"
也就是说,
湖南和湖北的食物供给东南省份。
俯瞰洞庭湖,水和天空都很美
直到现在,
洞庭湖的粮食总产量仍占湖南省的1/4,
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一半,
堪称“鱼米之乡”。
洞庭湖产鱼,在秦以前闻名于世。
鲁《春秋》曰:“鱼之美,洞庭之鳟也。”
当时的达官贵人,有幸吃到湖南的鱼。
司马迁、班固写洞庭湖的时候,
据说这里有“米、汤、鱼”。
虽然没有女儿家,但是没有饥荒。
青鱼、草鱼、鲤鱼、鳊鱼等淡水鱼类,
明清洞庭湖区县志中常提到,
东、南洞庭湖出产的一级银鱼,是当时的贡品。
鱼市场散布在湖边。
如华容、巴陵(岳阳),
旺季的时候,渔船上排满了图片。
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来到洞庭湖是为了那条又肥又大的鱼。
银鱼是明清时期洞庭湖区宫清宫的一件珍品
洞庭湖滩涂围垦,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在历代太平盛世,
都有洞庭湖的功劳。
然而洞庭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随着湖泊周围围垦活动的加剧,
其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
刀子切面包和手指。
洞庭湖是一片湿地。树木不多,多为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但人类活动改变了洞庭湖的面貌
4。拯救五大湖洞庭湖
洞庭湖之痛,
这是湖的淡黄色。
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面积超过洞庭湖,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有人说,
蜿蜒细长的洞庭湖更像是地图上的一条河。
背后是湖水消亡的惨痛历史。
洞庭湖是重要的调蓄湖泊,
以至于长江无数洪水救了一天。
明清时期,洞庭湖湖面扩大,突然达到顶峰。
这种明显的“繁荣”是江湖关系从自然演变到人为因素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