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明代的白族学者李元阳在《重建甘通寺》中写道:“大理在城南十里,西边山谷中有一座寺庙,是唐初李所建。”
至于为什么把寺庙命名为“干桐”,明代云南大儒李元阳解释说:
“世界上的事情...不合理...感觉不到...然后通过”。
大理人李元阳(1497-1580)是“历史上第一位白族学者”,也是嘉靖五年(1526年)的学者。在大理,李元阳即将遇到一位从首都北京贬谪到万水和前山的皇权冠军:
杨申(杨胜安)。
杨慎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因其名言名扬后世:
“滚滚长江东流,浪淘尽英雄。把头转对或转错空。青山依旧存在,太阳依旧升起,夕阳依旧落下。
河边的白发隐士早已习惯了岁月的变迁。遇到一个老朋友,喝了一杯酒。多少过去的事,多少年代的事,都放在了对话里。"
▲杨慎画像。
但当时被贬云南的杨慎,只是嘉靖皇帝所痛恨的钦差状元。
它起源于明朝武宗之死。
大明郑德十六年(1521年),31岁的明武宗朱厚照死于北京豹房。由于明武宗膝下无子,慈禧太后张与当时掌管朝政的大学生杨廷和商议后,决定推举他的表兄继任明世宗,即嘉靖皇帝。
从地方藩王手中接过皇位的嘉靖皇帝,主张追认生父邢为皇帝。但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认为,嘉靖皇帝意外登基是因为明武宗膝下无子,所以能够继承帝制。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礼仪,嘉靖皇帝应该尊重明武宗之父明孝宗为父、为科举,这样才符合正统礼仪。
从当时的礼仪来看,士大夫阶层的观念是符合正统的,但嘉靖皇帝的观念是以人情为基础的。另一方面,这场在后世被称为“大礼”的纷争,涉及到皇帝生父的追认之争,实际上是新任命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在当时的文人眼里,当时年仅15岁的嘉靖皇帝,意外继承皇位,与文人分权治理天下是必须的。至于如何共同治理天下,“大礼议”之争是前奏。
然而朝臣们显然忽略了时代。这不是和士大夫一起统治世界的宋朝,而是被皇权垄断、独断专行的大明帝国。于是,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嘉靖皇帝试图低头,强行命令礼部册封亲生父母为皇帝和皇后。消息传出后,视此为“骇人听闻事件”的吏部侍郎何带头反对。已涉国书,被当面质问的嘉靖皇帝大怒,下令将何率领的八人全部押往圣旨监狱。
今天关于“大礼大议”的争论其实挺无聊的,但在当时,这是一个涉及“民族血统”的令人震惊的问题。嘉靖皇帝镇压贺等人的消息传出后,明朝文武百官一片兴奋。其中,郑德是第六年(1511年)的状元,此时他是翰林学士兼宴会官杨慎[
“国家养学者150年,今天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