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孝孺的推动下,朱允炆决心实行仁政,进行政治创新。
这时候,文人在政治上的过失就彻底暴露了。政治家从政,一切改革都是务实的,而文人最容易陷入理想主义的陷阱。
在进化论出现并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认知历史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不断倒退的。儒家知识分子对理想世界的期待不是在未来,而是在过去。具体来说,这个理想世界就是早期儒家推崇的周朝。很多学者把恢复周制作为毕生努力的方向,但他们并不掌权,也无法实践。
当然,如果脱离历史发展的政治实践,我们就输了。新朝第一个全面恢复周制的皇帝王莽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更多的人还是不放弃。
在朱迪的四年中,方孝孺和他的忠实信徒朱允炆对改革周制政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整天,他们都在研究如何恢复古代的方式,建造省宫,改变城门的名字,并计划恢复井田制...
全面处理军事局势从来都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
当朱迪的军队渡过长江到达南京时,朱允炆从恢复周制的梦游中醒来。
史书记载,“皇帝害怕,或者劝他走运。孝儒请守京师为救兵,即当事不顺,当亡社稷”。
当时,朱迪独自从皇军的夹缝中冲到南京城下。实际控制的领土其实很小,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在朝廷的命令之下。如果朱允炆弃城而走,进行战略转移,他可以指挥世界军队反击朱迪,所以他的臣下建议他逃跑,试图东山再起。
然而,方孝孺竟然劝朱允炆做“死国”。太迂腐了。
错过了最后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朱允炆让自己消失了,这没有帮助。朱迪直接宣布了年轻皇帝的死讯,并接管了皇权。
可以说是方孝孺的政治幼稚,给朱允炆带来了灾难。
朱允炆肖像
四
方孝孺被捕入狱后,表现出孟子的阳刚之气,拒绝与篡位者朱迪合作,导致了“朱轼家族”的血腥杀戮。
后来的评论家认为,朱迪的血腥屠杀是方孝孺激烈杀戮和愤怒的结果。说这话的人对朱迪太无知了。
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黄宗羲说朱迪“性本贱”,方孝孺是天下士人的领袖,与他合作的途径只有一条;不合作就“背水一战,无处不在”,肯定会让方小茹惨的一塌糊涂。是方小茹没有招惹他的结果。
朱迪是一位政治家,他的特点是目的大于手段。朱迪武装夺取皇位后,只能用残酷的手段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这些措施包括从肉体上消灭朱允炆的死忠,在宣传上抹黑文健王朝,破坏反对派的言论和作品。
偏偏方小茹是个难啃的骨头。
朱迪屠杀了十户人家,焚烧了他的作品,目的是消除方孝孺在儒生中的影响,阻止其他学者承认当前的政治事实。
关于方孝孺之死,最早的记载来自《奉天靖难记》,这是一部解释朱迪统治时期靖难政治合理性的文献。书中,方孝孺被丑化为怕死的懦夫,跪求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