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鸡颈(y j和bó r)
寻找桃花岛
其实这也是一个比喻——它指的是根红色的短韭菜,从根到尖生长出白、黄、绿、红、紫五种颜色,像野鸡的羽毛一样五颜六色。
从前在北京冬天是很少见的,现在很多老人想吃都找不到。
北京农业大学
5月份的新生儿童(wǔ yuè xiānr)
▲大概是五月份值班的小仙女
只有春末夏初上市的鲜桃,才能被北京人誉为“五月鲜”。
北京的水果再怎么不起眼,平谷桃也是永恒的神——桃软多汁,桃脆滑滑,一个饱哥整个夏天都能吃到桃子。
▲是绿松石,但桃尖略红,可称为五月仙儿
但是,现在交通方便,北京各种水果都有。平谷的桃子三月到十月都可以吃,当年的“五月鲜”也就不足为奇了。
满打满算二闲一点
嗯?有洪水吗?
其实这句话连《北京本地词典》都没有。
因为,这是老北京勤快旅行(厨师圈)的行话,就像民间艺术界和江湖人士的“春码”,用代码沟通,防止外人偷听机密。
这种行话往往是系统性的。比如油叫“漫”,香油香;糖叫“勤”,红糖叫红勤;酱油叫“沫字”,黑酱油叫“黑沫字”;盐被称为“潮字”,只有同行才能看懂。
而且像“满打莲儿闲一点”,意思是“把这植物油搅一点”;说“大连洒一点”就是“这植物油小一点”。
如果你在北京的一家餐厅,真的听到老师们这样聊天,一定要珍惜这家餐厅——
这样说话的年轻厨师,很可能是名门子弟。如果他是一个老人,他可能已经过了退休年龄。
其实看一个地方的人爱吃多少,要看他们嘴边挂了多少俗语。
广东人,从小被妈妈说“有叉烧不如有你”,从小学鸡到铁嘴鸡都是练出来的。
上海人,即使吃酸的,吃硬的,只要肯吃硬的,过上好日子,还是能吃好的。
与此相比,北京话中的习俗和奇妙的隐喻似乎揭示了一件事:
北京从来就不是美食沙漠。
参考文献:
1.徐世荣,《北京方言词典》,北京出版社,1990年4月
2.周三金,《名菜要义》,金盾出版社,1995年3月
3.唐继泉,《老北京的温室厨师》,《名家谈吃》,成都出版社,1996年
4.张嘉玮,《鸡蛋炒饭》,《孤独的人必须吃饱》,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4月
本文中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VJ设计-大雨
编辑-VJ本文转载【福淘居芬宝】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聚焦最接地气的美食报道,探索所有令人心动的美食,对鸡鸭鱼肉牛羊、小吃小吃小吃小吃酒糖茶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时不时对社会热点进行爆炒解答,关注可搜索的微信号:福淘居芬宝,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