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5日,晚上。
故宫博物院第一批2118箱文物从太和门搬出,经过武门门,直奔北平前门火车站。
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披着斗篷,负责太和殿文物的运送。
为了保证文物安全到达南方,易培基和张学良在西山碧云寺旁的小别墅里谈了一整天,最终敲定了文物转移的详细方案。
虽然从紫禁城到天安门广场和前门的所有街道都处于戒严状态,但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
火车站被抗议的学生包围,一些活动人士甚至躺在铁轨上阻止火车移动。
在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士兵们拉开了门闩。
关键时刻,张学良赶到现场,以他的人格承诺,一旦战争结束,这些国宝将运回北平。
抗议者逐渐平静下来。
于是,盒装文物被依次装上火车,开往南京。
就这样,故宫的国宝开始了从皇居开始的艰辛旅程。
带领国宝南迁的易培基即将迎来人生最大的委屈,至死方休。
▲1933年2月,第一批故宫国宝在故宫包装登船,准备运往南方。
1
现在看来,抗战全面爆发前易培基推动故宫文物南迁,是一种功德无量的远见。但当时他的决定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弹。
反对国宝南迁的声音很大,以至于易培基心里有南迁的想法,但一直不敢说出来。
九一八事变后,他与时任北平市政工程局局长的王诜商量,以修建故宫仓库为名,开始集中精力挑选和包装文物,但他不敢说要南下。
易培基没敢决定这么大的南迁。他给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加急电报,说北平故宫的宝物与民族文化有关,现在战争随时会烧到北平。如何保护这些国宝,政府应该迅速做出决定。
情况危急,他等不及沟通了。特别是1933年元年,日军攻陷山海关,使得故宫文物的留下更为紧迫。
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最终决定选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精品文物南迁!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不仅普通市民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而且认为这是“[S2/]亡国灭种的行为”,就连鲁迅、胡适、徐志摩等文化界名人也反对。
鲁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深刻质疑故宫文物南迁。他说:
如果我们说古物是珍贵的,因为它们是如此古老和独特,我们应该尽快离开。当然有道理。但是我们没有两个北平,那个地方比现存的所有古物都要古老。.....为什么留下来一个人搬古物?说实话,不是因为古物,而是为了它,失去北平之后,你还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卖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