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梁启超第一次见到33岁的康有为时,梁启超觉得自己仿佛被当头棒喝。
这是光绪十六年(1890)。当时的梁启超,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举人了,而康有为只是个读书人。双方第一次见面,从早上8点聊到晚上7点。中年的康有为直接训斥年轻的梁启超,说国家危在旦夕,你的旧知识只是“百年无用的旧学问”。那天晚上,梁启超只觉得
第二天一早,这位17岁高中就考广东省考第八名的大才子,早早去拜访康有为,成了康有为的弟子。在未来,他的师徒恩怨将很快见证中国最惊心动魄的历史。
在康有为门下的广州万木草堂读书三年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梁启超和康有为一同赴北京参加会议。在此之前的1893年,康有为连续考了7次,最后高中举人,师傅和徒弟一起去了北京。没想到这是甲午战争大清国战败的时候。李鸿章刚刚代表清廷与日本人签订了《马关条约》。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发起著名的公车请愿运动,邀请一千多名举人聚集北京,共同向清廷请愿,要求拒绝和平,迁都,实行变法。此后,梁启超在《世界公报》和《时事》上担任主笔,阐述了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很快闻名全国。
两广总督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中流砥柱,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文章。1897年,61岁的张之洞在湖北武昌亲自见到了这个25岁的小举人。
两人相遇的那天,张之洞非常激动。他破例下令打开武昌城中门迎接,并询问部下能否按照接见钦差大臣的规范开炮。只有当他们的下属强调梁启超只是个举人,仪式不符合时,张之洞才放弃。
但已届暮年的张之洞显然深知这位少年英雄的意义,于是力劝梁启超做他的幕僚兼湘鄂书院院长,月薪“一千二百金”。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追随他的意义是显著的,因为要知道李鸿章是从曾国藩的幕僚做起的。
但是梁启超拒绝了,这个战斗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有自己的远大理想,虽然会被清廷追杀流放多年。
▲青年梁启超(1873-1929)。
1
作为影响中国百年的梁家始祖,梁启超于1897年与张之洞相遇,也是中国众多家族兴衰的转折点:此时李鸿章因甲午战败成为替罪羊,正处于人生倒计时阶段;宋查理,一个从美国归来的传教士,跟随孙中山,打着兴中会的旗号,正在酝酿一场革命。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家境普通,祖父和父亲都只是普通的读书人,即将迎来命运的逆转。1898年7月,光绪皇帝接见梁启超为维新派领袖之一。但与光绪皇帝与康有为持续数小时的第一次会面相比,此时说粤语、普通话难听的梁启超却让他听得心不在焉,但这并不影响光绪皇帝对改革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