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颜真卿的仕途起落,基本上都是类似事件的反复重演。
表面上,是直言耿介、不爱站队的颜真卿与当朝历任权相合不来,因而遭到后者的构陷而仕途蹉跎;实际上,在皇权无远弗届的地方,最终能让颜真卿起起落落的那个人,从来不会亲自出面。
只有当战乱再起之时,忠臣才会被重新惦记。
唐德宗李适即位第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宰相卢杞建议说,颜真卿声望卓著,让他带着谕旨到李希烈军中宣抚,一定能不战而平息叛乱。
当时颜真卿已75岁高龄,朝廷中人听到这个馊主意均大惊失色,对卢杞欲假公济私置颜真卿于死地的小算盘心知肚明。
在此之前,卢杞专权蛮横,想把颜真卿从中央赶出去,颜真卿知道后曾找卢杞质问:“我常年被人排挤,现在年老体弱,要靠你庇护。当年你父亲被叛军所害,首级送到平原郡,我不敢用衣服去擦拭他脸上的血,是用舌头舔干净的。如今,你竟然容不下我了吗?”史载卢杞听后惭愧下拜,但内心更恨颜真卿。
现在,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报复颜真卿的机会。
但就是这样一个明摆着搞人身报复的建议,唐德宗竟然同意了。这只能说明,宰相对颜真卿太坏,但皇帝对颜真卿也不好。
原因如我前面所说,和平年代皇帝不会容忍一个四朝老臣在自己身边指指点点。颜真卿一生坚守正义,不懂得装蒜,最终被皇帝推入火坑也在意料之中。
总之,唐德宗同意将颜真卿送往李希烈军中,恰恰击中了颜真卿的软肋——若是别人,明知此行凶多吉少,必定会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去,但他是忠臣,一生以忠义节烈自励,就算是死,也会慷慨前行。
抵达李希烈军中后,李希烈对颜真卿进行各种威逼利诱,许以宰相之位,要其支持自己的造反大业,结果被颜真卿破口大骂。
一年后,公元784年,李希烈命人将颜真卿缢杀。
四
又过了两年,公元786年,李希烈死了,颜真卿的遗体被运回长安。唐德宗发现,死去的颜真卿对自己更有价值。
史载,唐德宗悲痛不已,废朝五日,并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说他“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极尽一切溢美之辞,去赞赏一个死去的忠臣。
颜真卿得到最高谥号:文忠。
吊诡的是,忠臣不得好死,俨然是历史的定律。在颜真卿之前、之后,有不少个案证明了这一定律的正确性。
无情最是帝王心。唐德宗其实并不在乎一个老臣的横死,他带有表演性质的悲痛,以及授予逝者的所有哀荣,通通都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你们都来做忠臣吧,朝廷不会亏待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