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ID:solovehistory)。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面对兵临城下的蒙古人,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临安城里乱成一团,以两位宰相陈宜中和留梦炎为首,帝国的大小官员们纷纷弃职逃命做鸟兽散。
自从靖康之变(1127年)以来,南奔建立的南宋始终处于北方游牧民族持续不断的冲击和高压之下,如今,女真人虽然亡国,但不断南下的蒙古人却更加精锐致命,面对临安城下的蒙古兵,已经66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发现,她和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㬎(xiǎn),已经孤独无依。
于是,谢道清下令,在临安城中张贴痛斥公开逃窜的各级官员:
“我朝三百多年,对士大夫以礼相待。现在我与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一人出来救国。我们有什么对不起大家?你们内臣叛官离去,地方守令舍印弃城……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但蒙古人对此有另外一种解释,就在此前逃窜前,南宋宰相陈宜中派出使者柳岳前往蒙古大营谈判,以无比卑下的姿态摇尾乞怜说:
“希望贵国能够怜悯我们班师回朝,我们肯定会每年进贡,修好于大元。”
蒙古军的统帅伯颜倒是回答得干净利落:
“如果想让我军停止前进,你们是想效仿当初吴越国国君钱俶,向我们纳土称臣?还是效仿南唐的李后主出降?当初宋人得天下于小儿之手,今天又失之于小儿之手,这是天意,不必多说了。”
想当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从当时年仅7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处夺得帝位建立宋朝,如今大宋似乎也将亡国于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㬎。
冥冥之中,历史确实蕴含着某种诡异的宿命。
▲《临安年市图》(局部) 图源/图虫创意
1
宋朝天下得之于小儿,又即将失之于小儿,这种看似宿命的背后,透露着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的严重后患。
早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解除自从唐朝中期开始的武人干政乱政局面,宋太祖就开始公开推崇文官集团,并声称:“宰相当用读书人。”
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诡异夺位以后,为了巩固帝位,更加大力发展科举制提拔读书人出身的文官,以致当时“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文官集团的急剧崛起,和宋代皇帝的内敛让权,也使得宋代的知识分子自信与自尊空前高涨,曾经官拜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张方平就曾经对宋神宗说:
“天下不能由陛下一人独治,天下只能由陛下和臣等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