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后的风骨,死于1283年(3)

时间:2020-11-06 21:00       来源: 五星体育

临安城内的凤凰山皇城中,此时几乎无人来朝,只有憨直的状元知府文天祥,和少数一些官员,还毕恭毕敬伺立在老迈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以及5岁的宋恭帝赵㬎左右。无人可用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只得颁发懿旨,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全权负责与城外元军主帅伯颜的谈判事宜。

当王朝即将覆灭,南宋皇族们放眼望去,才发现那些他们曾经寄予厚望的权贵高官纷纷仓惶逃命。而那几个他们压根不当回事的低级官员,却始终坚守岗位,甚至不惜远道千里勤王。

那些当初共富贵的人,都逃跑了。剩下那些他们看不入眼的人,却选择了与他们同生死,共患难。

宋朝养士三百年,这是最后的考验时刻。 

▲文天祥(1236-1283年)

2

在宋代以前,中华帝国通过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等方式选拔人才,尽管唐代开始有了科举,但是由于人才选拔规模太小,加上多为贵族垄断,所以唐代并未能通过科举制,来培育起广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因此从根本上说,宋代以前的朝代兴衰,更多是贵族间的斗争,而与知识分子群体无关。

但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的急剧扩大,平民阶层开始有了更直接的渠道参与朝政,在北宋末期,参与每年各级科举应试的学子已经达到了10万多人,而到了南宋时期的12世纪后期,尽管丢失了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但参与南宋每年各级科举应试的学子,更加扩大到了40多万。

通过这种“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制,广大知识分子开始有了直接的通道可以实现阶层流动和上升,也因此,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国家兴亡的责任担当意识开始强烈膨胀,以致北宋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敢于在宋神宗面前,公开阐述皇权必须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后世强调皇权独裁的明清时代,宋人和宋代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自信,是不可想象的。

陆游(1125-1210年)曾经回忆说,南宋初年的绍兴年间,那时他还是孩童,“某(即陆游)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微不足道也。”

陆游的父亲陆宰曾经担任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等官职,尽管只是一位中下级官僚,但父亲陆宰与士大夫同僚们对时事和国家的强烈责任意识,提及抗金大业时“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的强烈情感,深深影响了陆游等后辈知识分子,可以说,尽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概念要到明末清初才被提出,但宋代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践行这种理念。

而在文天祥看来,他20岁就高中状元,39岁时以赣州知州的身份起兵勤王,如今危难之际临时被任命为宰相,他对于家国天下,更是承担着发自肺腑的崇高责任。

« 上一篇:见过猫头鹰睡觉以后,我打算明天不去上班
» 下一篇:没有了

足球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